本頁關鍵詞:重慶不銹鋼管
早從前兩年開始,我國重慶不銹鋼管行業已經開始“換擋”,進入低盈利甚至虧損階段,到2014年,隨著鋼價創下8年新低,重慶不銹鋼管行業迎來真正的“冬天”,行業盈利持續低迷甚至虧損已經成為常態;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救市,然政策市不再,在高速市場化的今天,重慶不銹鋼管行業要想渡過這個“寒冬”,必須治療長期存在的“政策依賴癥”。
重慶不銹鋼管業在“寒冬”中掙扎
我國的重慶不銹鋼管行業產能過剩早已是“老生常談”,而終端需求增速則大幅放緩,近幾年只怕很難再出現以前那般快速增長的情況,因國內經濟增速已由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過渡,導致重慶不銹鋼管需求增速放緩;一增一減之間,鋼材供求矛盾突出,鋼價不斷回落,鋼企盈利能力大幅放緩甚至虧損已經成為常態,預計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重慶不銹鋼管行業將維持低盈利甚至虧損的“新常態”之下。
分析人士指出,借新還舊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鋼廠維持現金流的主要手段。“重慶不銹鋼管企業投資建設基金主要來自于銀行貸款,每年千億元的銀行利息,在產能過剩,企業微利和虧損條件下,很多企業無法減少自己的債務負擔,只能為銀行打工。”馬忠普告訴記者。
即便這樣的“委曲求全”尚不能自保,隨著國務院對產能過剩行業調控政策的趨嚴,鋼廠直接從銀行貸款的通道正在被逐步關閉。不僅如此,銀行業仍將對高污染、高耗能,嚴重產能過剩行業控制貸款規模。
中鋼協發布的信息稱,2014年上半年大中型重慶不銹鋼管企業主營業務仍然虧損6.6億元,并且財務費用增長過快,應收賬款大幅增長,企業要嚴守不給錢不發貨的底線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將給本已繃得緊緊的資金鏈帶來致命的危害。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也許用不了一年,重慶不銹鋼管業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不是產能過剩,而是資金鏈斷裂。
體制性障礙懸置
在產能過剩,資金不足的雙重壓力下,兼并重組或成為重塑重慶不銹鋼管行業最可能的方式。
據記者了解,包括江西、安徽、福建等多個省份在內都提出了在重慶不銹鋼管行業實施產業鏈整合和跨地區兼并重組的總體方案,以加快重慶不銹鋼管企業產品結構調整、技術裝備升級和特色優勢產品開發,推動企業兼并重組。
按照最新公開數據估算,截止到2014年底,粗鋼總產能在11.4億噸,2014年年化粗鋼產量超過8億噸,實際產能利用率仍不足80%,過剩產能超過3億噸,處于嚴重的重慶不銹鋼管過剩階段。受此影響,鋼價低位難起,不斷探新低,鋼企盈利不斷下滑,怎么實現扭虧增利成為當前鋼廠最為頭疼的事情,特別是一些鋼貿商和中小型民營鋼廠,更是還在為了“活”下去而寢食難安。
在此期間,中央和各級政府也在不斷的出臺相關調控、救助措施,比如淘汰落后產能、環保治理,加大鐵路、棚改等重大項目投資以求消化產能等;然重慶不銹鋼管市場依然沒有回轉的跡象。不斷的政策刺激、激勵,是乎成了雞肋。 |